不仅复合型人才难觅,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服装行业也很缺乏。去年年中,看着库房里上千万的货卖不出去,青岛瑞和菲玛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正春的眼里尽是迷茫。 从几个人的小作坊,经过20余年的发展,瑞和菲玛公司鼎盛时拥有员工400多人。近几年公司发展情况不容乐观,如今员工只剩下100多人。“我准备将企业迁到杭州。”胡正春说。 与同时起步的某杭州女装企业相比,“他们的企业营业额达到了十几亿,所以我是不成功的。” 尽管杭州、上海等地人工成本和租地成本都要比青岛高许多,但2000年后,撒尔曼尔、乙佰乙纳等不少青岛女装品牌都迁到了上海、北京、杭州等城市,即使没有外迁的,也大多在上述地区设立了研发机构。 在青岛,很难找到好的技工和优秀的设计人才。“我招设计人才的时候,说青岛他们还可以,但是一说工厂在即墨,很多都不愿意来。” 同样的事情,也发生在泉州。 2005年,七匹狼、安踏、恒安传出要“迁都”厦门的消息,一篇《泉州,你的未来在哪里?》的帖子在泉州当地引起轩然大波。 在这篇帖子中,作者表示“企业追求最大化,泉州中心城市不够强大、人才严重缺乏是企业迁都的根本原因。” 帖子中对泉州服装产业发展的表述,更是得到了时任泉州市委书记徐钢的认可。 “服装产业发展初期以一般劳动技能人才需求为主,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旺盛。但当一些企业进入到品牌阶段,对高级人才,比如高级经理人、营销策划以及设计等人才的需求就开始突显出来了,而泉州很难吸引外地的人才,因此对于企业来说,只能‘迁都’至厦门、上海等地。” 人才缺乏,不仅是青岛、泉州等地区的发展瓶颈,也是整个中国服装业的转型困境。 “服装产业升级发展首先应从人才着手,培养大批高质量、高水准的服装专业人才才是服装产业升级最为有力的保障。”香港服装学院院长周世康表示。 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! 随着中国时尚产业期待创新与品牌的驱动,空前的产业规模对于人才的诉求也越来越大。 “虽然中国是服装制造和出口的第一大国,但目前的中国服装业却存在着设计和制作人才‘奇’缺的问题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外滩名店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建华表示。 “像深圳、温州这样的服装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方,服装企业的用人缺口十分明显,尤其是对中高端的设计人才需求强烈。”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苏葆燕表示。 “仅宁波一地,对具有独立运作品牌能力的设计人才的需求至少在5000人以上。”宁波市服装协会副会长张晓峰表示。 设计师不仅仅要会设计服装的款式,还要懂得分析市场行情,了解面料的特点和价格,预估生产成本、了解店铺的运作。这样的设计师在学校是培养不出来的,从毕业生到公司的设计总监,这个过程一般要10年以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