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行业是个只知新人笑,不知旧人哭的地方,当你看到一家网站的牛逼哄哄时,背后一定是十家甚至百家竞争对手无声的消亡,他们中的有的辉煌过,有的甚至连流星都算不上。比如团购网站,从“百团大战”到现在的一地鸡毛,也不过仅仅两三年时间。其中99%以上的团购网站,都是中小团购网站,在团购方兴未艾时,他们尚可在膨胀的市场中,找一个角落分一碗羹吃,而当大鳄们纷纷洗盘完毕,打扫战场时,他们的出局也是情理当中。 那么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就产生了,中小网站由于自己的基因问题,很难得到外力配置,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其消亡是正常现象,那么是不是只要有足够的后盾,足够的资金,足够的团队,就能带来相应的回报?答案似乎可以从百伯网的现状中略窥一二。 百伯是个富二代,他的背后是百度。2011年1月成立,一年内百度先后注入3亿元,又从智联、51job和中华英才挖了一众高管:智联招聘有过8年从业经验的集团副总裁李珍文任CEO,原智联招聘的集团代理CTO刘平川任CTO,百伯半数以上的员工都是来自上述三大招聘网站。 有钱,有人,有资源,看起来百伯的成功指日可待,但事实总是会开玩笑。今天的百伯已经像个后娘的孩子,百度的产品显示里已经没有“百伯”了,李珍文与刘平川也早已离职。 百伯的轰然倒去原因多多,但其中可能百度自身的战略失误是其中大头。招聘网站市场早已是个成熟市场,十年前就基本形成了三大龙头瓜分市场的状况,百度杀入市场时,应该绝不甘心自己只做个跟随者的角色,而要超越,就需要颠覆,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百伯在2011年9月上线时明显区隔其他招聘网站的一些崭新特征:比如砍掉了招聘网站首页常见的大幅广告,比如强调按效果收费,比如强调用户个人中心等等。很明显,百度希望结合自己的强项搜索,再打通用户之间的沟通做社区化,学习LinkedIn模式。 理想很美好,现实很残酷。 为什么LinkedIn模式在中国市场就差不多是个陷阱?个人认为这与中西方的商业文化有莫大关系,在中国职场的观念中,找工作是件非常私人的事情,跳槽更是讳莫如深,绝对属于保密程度极高的范畴,在这种状况下,中国HR干活基本都靠点对点的接触,资源就是HR最大的宝库,尤其在中高层职位的招聘上,可以想象百伯根本搞不定HR。搞不定HR,就没人会交钱,没人交钱网站只有死,所谓的通过大规模流量来变现基本是空中楼阁。 有没有搞定HR的办法?有。在中低层初级需求的招聘市场上,通过销售广告的方式,的确是一条现实的盈利手段,也是现阶段唯一可行的盈利手段。而在三大网站深耕了多年的市场里,百伯再想通过这样相同的方式出头,实在是太难太难的一件事,市场容量就那么大,后进者再想切蛋糕,极难。 自谷歌离去后,百度的确是本土搜索无可争议的王者,其带来的流量也的确是一笔可观的财富,但是正如腾讯也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样,百度远没到无所不能的地步,百伯是个例子,以前的爱乐活也是同样。 即使再大的大象,也可能迷失于湍急的河流之中。
文章来源:《世界经理人》
|